9月5日,以“非遗进校园 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2025年合肥市“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播活动走进庐江县冶父山镇魏岗学校。
当载着数十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大巴车缓缓驶入校园,庐江县冶父山镇魏岗学校的孩子们眼中瞬间燃起了期待的光芒。9月5日,以“非遗进校园 文化共传承”为主题的2025年合肥市“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播活动,在这所乡村小学拉开秋季学期首场活动的序幕,为孩子们送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版“开学第一课”。
晨光伴征途
非遗进校园赴乡村之约
清晨六点,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合肥市城隍庙前。此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们已整装待发,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工具与道具,怀揣着将传统文化送进乡村的热忱,踏上了前往魏岗学校的旅程。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里,传承人们不时交流着为孩子设计的互动环节,言语间满是对这场“乡村之约”的期待。
“我们一直想把一些传统非遗带到乡村的孩子们身边,让他们也能触摸到咱们安徽的文化根脉。”在路上,一位从事非遗工作多年的传承人介绍。
上午九点半,车队终于抵达魏岗学校。这所坐落在田野间的九年义务制学校,虽规模不大,却处处透着整洁与活力。看到传承人们下车,在门口等候的学生们早已迫不及待,好奇这场即将到来的文化盛宴。
“为了这场活动,学校足足筹备了一周多!”该校校长张庆红笑着迎上前,语气里满是激动。他介绍:“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平时很难有机会接触非遗,这次这么多传承人来到我们学校,对孩子们来说太珍贵了。”

互动有趣味
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咚咚锵!咚咚锵!” 随着一阵响亮的锣鼓声,活动正式开场。率先登场的庐州年氏狮舞队,身着红黄相间的狮衣,伴着节奏灵活跳跃,他们时而甩头、时而打滚,栩栩如生的表演引得学生们阵阵欢呼。当“狮子”踱步到观众席前时,几位学生忍不住伸出手,轻轻抚摸狮身,“狮子”也配合地蹭了蹭孩子们的手心,现场瞬间充满欢声笑语。

随后,黄梅戏《打猪草》等经典唱段便响彻校园。学生们就被那婉转的唱腔所吸引,有的跟着小声哼唱,有的则瞪大了眼睛,专注地看着演员的动作。
在这场演出中,巢湖民歌的清甜、川剧变脸的神奇、古彩戏法的精妙轮番上演。尤其是变脸表演时,传承人每变换一张脸谱,台下就爆发出一阵“哇”的惊叹声。
展演结束后,非遗主题小课堂正式开课。在教室里,庐阳剪纸老师丁健正手把手教学生们剪出图案。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们都拿起了剪刀。没过一会,小兔子、小老虎、牡丹花等都逐个出现。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向同伴展示。
此外,本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学校还在各班级组织展映了动画片《千年传奇包公故事》,屏幕上,包拯公正断案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呈现,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为剧情鼓掌。
而在学校广场上,手撕书法、葫芦雕刻、庐阳糖画等13个非遗项目展台前更是排起了长队:庐阳糖画展台前,孩子们捧着刚做好的“龙”“蝴蝶”造型糖画,舍不得立刻吃掉;棕编展台前,孩子们跟着传承人学习编蚱蜢,指尖翻飞间,一个个鲜活的小动物逐渐成形……
“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非遗,今天终于摸到、看到、学到了,太有趣了!”五年级学生高瑞阳兴奋地说。每个展台前,传承人与孩子的互动都格外温馨,传统文化的种子,就在这一问一答、一教一学中,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深耕谋长远
让文化根脉扎根乡村未来
“很多非遗项目本就起源于农村,这次我们‘非遗进校园’秋季学期首站选在乡村学校,就是希望让非遗回归乡土,走进偏远地区,让留守儿童们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合肥市文化馆副馆长卫博森表示,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用“可观、可玩、可互动”的形式,让孩子们从“看热闹”变成“懂门道”,真正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卫博森介绍,2025年合肥市“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全面升级。一方面,活动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全覆盖,不再局限于城区学校,让更多乡村学生受益;另一方面活动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全年龄段,甚至纳入特殊教育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我们会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比如给幼儿园孩子做简单的糖画、棕编等,给中学生讲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让每个阶段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非遗体验方式。”
据悉,今年合肥市计划开展15场“非遗进校园”活动。在现场,不少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未来的传承充满信心。庐州年氏狮舞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福升说:“看到孩子们为舞狮表演欢呼、对非遗充满好奇,我就知道传承有了希望。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哪怕跑再远的路也值得。”
伴随着放学铃声的响起,活动也接近尾声,学生们在现场依依不舍地和传承人们道别。校长张庆红说:“这次活动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接触到了非遗,不仅看在眼里,更刻在了心里。我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慢慢长大。”

大巴车缓缓驶离校园,车窗外的乡村田野渐渐模糊,但传承人们心中的信念却愈发清晰。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接力。当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爱上非遗、了解非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必将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未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