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九届文博会 合肥非遗大秀传统技艺魅力

日期:2015-10-21  点击:2277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九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于918日开幕,继前两届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后,今年将继续独立开辟这一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历届文博会的“非遗”展区都是最热闹、最吸引人气、最有特色的展区。据文博会组委会透露,今年“非遗”展区面积达600平米,届时将有30多家非遗项目参展。

本届文博会上,合肥市精心组织了13个特色非遗项目参加,既有国家级的“纸笺加工技艺”,也有省级的“庐州木雕”、“三河羽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有传统的剪纸、雕刻类,还有中药、鼻烟壶等。除了展示非遗产品外,我市还精选出“糖画”项目进行制作技艺及流程的现场展示与体验。

五谷杂粮画出大千世界

形形色色的五谷杂粮,除了上餐桌,还能上画布。在民间艺术家张莉的手上,它们就变成山水、人物、花鸟、米老鼠、骏马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植物种子画。

张莉介绍说,植物种子画其原料主要是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经过严格的剔选、脱水、干燥、灭活、反腐等工序,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图画。

据了解,张莉是合肥植物种子画最年轻的技艺传承人,在不断汲取老一辈艺人的技法基础上,不断创新。“小时候,我爷爷在务农闲暇时就喜欢教我用各种种子来作画。”张莉说,成年后,张莉用了6 年时间来琢磨植物种子画,成功将种子画的创作推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初期做的画,构图相对简单,因为不同的杂粮材料各异,选得好,看起来就有趣,但长期如此也显得单调,所以,我这十几年间就不停进行改进,才有了后面这些相对复杂的画。” 和传统种子画不同的是,张莉对植物种子画材料进行了改进和扩大,使画作表现力变得更丰富。她在全面收集各类植物和农作物种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各种中药材和部分矿石,以及一些花草标本。

“这次文博会,我带来的作品叫‘芳艳绝伦’。”张莉说,这幅图,她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制作,用了十多种不同的五谷杂粮做材料。“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植物种子画这种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民间艺术焕发新生。”张莉笑着说。

       分会场同样有惊喜

      去年,合肥文博会创新采用“1+N”的办会模式,在各县(市)区开设分会场。今年,合肥文博会将这一办会模式延续下来,分会场的内容同样精彩。作为第九届文博会分会场主题活动之一的安徽非遗雕刻技艺大展在裕丰花市开幕,大展一直持续到921日,其间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合肥市精选的3个经典非遗项目,还可以现场看非遗传承人展示制作技艺。

     据悉,这是安徽首次举办专业性的非遗雕刻技艺大展。本次展览以雕刻为展示主体,庐州木雕、庐州核雕、庐阳蛋雕等项目传承人参与展示,在展示现场,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传承人的精品作品,还可以现场观看他们的制作过程。

  

 

      在裕丰花市展览厅,庐州蛋雕的传承人王剑正在现场展示他的精湛雕工,一把锋利的美工刀,一个脆生生的蛋壳,他能变化出绝妙的风景和人物。还记得2011年时,为庆祝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合肥举办,王剑将一只雄壮威武的金鸡刻到蛋壳上。在今年的文博会上,金鸡百花在内的作品悉数上阵,为王剑赚足了人气。

       喜欢看热闹的非遗,那么现场的皮影戏正对你胃口。马派皮影是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次也在裕丰花市分会场进行展示。传承人马飞介绍说,马派皮影没有固定剧本,全凭口传心授,靠艺人死记硬背、灵活变通。唱腔采用皖北方言和远古磨调,声调激越、豪放。武戏则是马派皮影表演的精华,功夫精到的皮影表演者可以同时操纵十多个影人儿,翻滚、弹跳、打斗等相互协调、纷而不乱、引人入胜。

   

 

在此次展览中,“合肥元素”大放异彩。来自合肥的张参忠带来的大幅木雕作品《元春省亲》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只见元春、贾母、宝玉、探迎惜春、凤姐等人均在张老的刻刀下,栩栩如生,面部表情鲜活。张参忠告诉记者《元春省亲》从设计到雕刻成功花了张老近三年的时间,包含了镂空雕、深浮雕、浅浮雕等各种雕刻技艺,共有人物七十多。

 

 

  另外一位合肥非遗传承人李绩带来的“庐州核雕”,则是在小小的果核上雕出精彩。橄榄果果核、山核桃等在李绩的刀下“变化”成各具情态的动物,还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等以及花鸟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