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学习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成长,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让我们身边充满关爱、尊敬、智慧、幸福。走访合肥我们可以发现,花船队、打连厢、鼓书等特色传统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店埠镇花船队的别样精彩
店埠镇花船队成立于2006年10月。花船始源于明朝时代,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至农历二月初二为玩灯期,正月十三晚为试灯。形式为踩街窜巷进行表演,预示来年五谷丰登、人寿年丰。花船队为什么配备“五马”和花船一起玩耍?该典故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位虎将骑着战马英勇奋战大破曹操取得胜利百姓予以庆祝。新时期安徽滁州地区、合肥肥东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有民间艺人,把灯具扎成五匹马,5人身上套上草马,扮演英雄的角色,手持马鞭,催马穿流走动,领船人领唱战绩歌曲《花船小调》,该表现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013年中央农业频道在肥东县包公镇拍摄农民春晚,上述活动参加人员有80多人,此次演出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和鼓励。
吴山铁字文化进社区
“吴山铁字”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长丰县吴山镇,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制作工艺是将纸墨书法与铁艺制作融合,以锤代笔,以铁代墨,敲铁成字,手工冷锻等30多道工序。先后有数百件精品被选为国礼馈赠世界各国。吴山镇充分利用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走进社区开展专题理论讲座、手工制作技艺培训和作品展览活动,组织社区铁字爱好者现场参观学习,让“吴山铁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手口相传”走向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传承民族绝技的新途径。
中庙地方传统文化打连厢
打连厢为巢湖中庙地方传统文化,失传已久,为发掘、弘扬、继承这一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中庙街道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寻找民间艺人和热心于连厢活动的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一批群众学习打连厢,极大的丰富了广大居民的业余生活文化。
同时,为把这传统文化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中庙街道还特意邀请了出生于中庙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袁其顺作词作曲,袁其顺老师根据民间流传的唱法,结合中庙地方实际,在继承传统同时,加入了新的内容编词作曲,名为《霸王鞭》。《霸王鞭》以其独特的传统舞蹈和民间唱法,一上演便受到广大音乐界人士好评和群众的喜爱,该节目不仅在中黄淮艿降钡厝褐诘幕队一故苎渭映埠⒑戏省⒒粕降鹊鼗阊荨4蛄嵛幕疃唤龇岣涣巳褐诘木裆睿羌坛泻秃胙锪舜澄幕
龙腾泉乡誉江淮
举办龙灯会是项传统的民间艺术,龙灯会当天,家家张灯结彩,设香案,放鞭炮接灯。舞龙现场,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汤池龙灯闻名遐迩,誉满江淮。2015年12月,汤池镇社区学习中心正式成立龙灯会和男人舞龙队各一支。节日期间,盛会之际,舞龙队游走在广场、街道、社区乡野,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非遗传人马云成的鼓书人生
一个大鼓、一个鼓槌、一个快板,一个人的舞台上,鼓声一响,台下一片寂静,顿时让听众身临其境。安徽大鼓这个在合肥地区的古老戏曲形式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自身独有的魅力。
马云成,蜀山经济开发区仰桥社区居民,师从柴派大鼓书传人许峻峰名下,是安徽大鼓柴门派第四代传人。十几岁就开始登台献艺,是合肥地区有名的说书艺人之一。
48年的相伴,让马老一天也离不开大鼓书。尽管在“文革”期间,说书被禁止了一段时间,马云成依然挚爱着大鼓书,他在家刻苦钻研新的段子,将一些样板戏改成大鼓书的形式进行说唱。后来被肥西文化局发现,还参加了文艺慰问团,赴独山慰问演出。上世纪80年代以后,马老担任了蜀山庐剧团导演、团长等职务。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喜爱大鼓书,马云成充分继承传统鼓书的优势,还结合当下自编自演了《计划生育好》、《园区美景更灿烂》、《赞科学发展观》等节目。现在,马云成依旧活跃在文艺舞台上。近几年,他先后参加了合肥市组织的新春庙会、广场庙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