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文化馆以全免费、公益性为基础举办的“合肥市非遗暑期培训班”已成功举办了八年,每年都有不同的新项目加入,不仅有静态的“面塑”、“蛋雕”等雕刻技艺培训,也有动态的“庐剧”、“皮影戏”等戏剧种类的教学。其活动宗旨就是培养出广大民众的兴趣,使我市的民族民间艺术深扎于广大民众心中。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种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艺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皮影流派众多,但我市的马派皮影在省内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走进马派皮影工作室,迎面而来的便是各种雕刻工具材料。工作室一角,马派皮影传承人马飞正在摆弄着他刚刚制作好的“皮影人”,听他讲述着他的皮影梦……。马飞演出最多的剧目要数《西游记》了,他自述自己的皮影之路也像是去西天取经一般,历经曲折,用他手中的“皮影人”,演绎着戏里戏外的酸甜苦辣。
执着坚守,放不下的皮影梦
马飞,马派皮影第四代传人。自幼便跟随爷爷学习皮影技艺,并登台表演。上世纪50年代,马飞的爷爷、大伯、二伯、爸爸和大哥都在从事着皮影表演,一家人拉起了5个戏班。他从小热爱这门艺术,并且学会了包括制皮、雕刻、表演、唱戏、演奏等全套手艺。然而他的皮影之中却并不顺利。在1990年以前,他一直都在从事皮影表演艺术,但随着打工潮的到来,皮影戏班里的成员们都纷纷出走,他的皮影生涯被迫中断。
“但是不管走到哪,我都会把一箱子的皮影道具带着”,正是对这份艺术的执着和不放弃,最终在合肥市文化馆的帮助下,马飞重拾了他的皮影戏。
2010年,合肥市文化馆将这门艺术重新加以挖掘整理,专门划拨一块场地用于他的皮影戏创作及表演。如今的马派皮影有了新的创新和改良,已经由过去的三尺宽的皮影幕布,更新为现如今的两米四。与此同时,随着幕布的增大,制作的皮影也随之增大一号。传统的皮影每场一般都在两三个小时,为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纳程度,现在的皮影戏已大大的简化了。
推陈出新,圆梦皮影人生
民间艺术,需要更多形式的推广呵护。在马飞看来,皮影艺术发展面临的困境不小,“除了时代发展的冲击,不同于电影等铺天盖地的宣传,皮影戏必须靠人到现场的亲力亲为,与此同时还受制于时间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只有晚上表演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现在的皮影使用大影棚表演,武斗戏操控七八十厘米的超大“皮影人”,唱腔里揉进最为生态的地方小调……,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皮影戏,只有融入更多的地方特色、独特的唱腔,才能够长久的活态传承下去。近年来,马飞在一边表演的同时,一边琢磨着皮影戏的改进创新。现在的皮影戏,已不仅仅只局限在舞台上的表演,经过常年的探索打磨,现在的皮影,已能将一个个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静化为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为皮影的“家喻户晓”提供了另一个宣传展示通道。
大道通途,皮影之花再放异彩
如今的皮影戏已经被列入面临濒危的剧种之一,为了使这门艺术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合肥市文化馆自去年开始,便开设了皮影戏的免费培训,致力于让这门艺术不仅有舞台展示,更要后继有人。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随着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媒体的报道、市民的喜爱,马飞的皮影之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坚实。
据了解,合肥市文化馆从2009年暑假开始推出“合肥市非遗暑期免费培训班”,今年已经是第八年。每一年暑假,该馆都拿出专项经费,针对广大市民免费开办非遗培训,让广大市民尤其以孩子们为主,免费接受面塑、火笔画、土陶等方面的民间艺术培训,以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据悉此次免费培训结束后该馆还将主办学习成果展,届时将邀请部分家长参与,为暑期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打分”,真正做到学有所得,提升艺术素养。
据合肥市文化馆馆长杨晨介绍,此次培训的老师都是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有着丰富的创作及教学经验,他们将在培训期间不断总结经验,做深做实“免费技艺培训”为广大市民敞开艺术培训的大门。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种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艺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皮影流派众多,但我市的马派皮影在省内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走进马派皮影工作室,迎面而来的便是各种雕刻工具材料。工作室一角,马派皮影传承人马飞正在摆弄着他刚刚制作好的“皮影人”,听他讲述着他的皮影梦……。马飞演出最多的剧目要数《西游记》了,他自述自己的皮影之路也像是去西天取经一般,历经曲折,用他手中的“皮影人”,演绎着戏里戏外的酸甜苦辣。
执着坚守,放不下的皮影梦
马飞,马派皮影第四代传人。自幼便跟随爷爷学习皮影技艺,并登台表演。上世纪50年代,马飞的爷爷、大伯、二伯、爸爸和大哥都在从事着皮影表演,一家人拉起了5个戏班。他从小热爱这门艺术,并且学会了包括制皮、雕刻、表演、唱戏、演奏等全套手艺。然而他的皮影之中却并不顺利。在1990年以前,他一直都在从事皮影表演艺术,但随着打工潮的到来,皮影戏班里的成员们都纷纷出走,他的皮影生涯被迫中断。
“但是不管走到哪,我都会把一箱子的皮影道具带着”,正是对这份艺术的执着和不放弃,最终在合肥市文化馆的帮助下,马飞重拾了他的皮影戏。
2010年,合肥市文化馆将这门艺术重新加以挖掘整理,专门划拨一块场地用于他的皮影戏创作及表演。如今的马派皮影有了新的创新和改良,已经由过去的三尺宽的皮影幕布,更新为现如今的两米四。与此同时,随着幕布的增大,制作的皮影也随之增大一号。传统的皮影每场一般都在两三个小时,为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纳程度,现在的皮影戏已大大的简化了。
推陈出新,圆梦皮影人生
民间艺术,需要更多形式的推广呵护。在马飞看来,皮影艺术发展面临的困境不小,“除了时代发展的冲击,不同于电影等铺天盖地的宣传,皮影戏必须靠人到现场的亲力亲为,与此同时还受制于时间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只有晚上表演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现在的皮影使用大影棚表演,武斗戏操控七八十厘米的超大“皮影人”,唱腔里揉进最为生态的地方小调……,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皮影戏,只有融入更多的地方特色、独特的唱腔,才能够长久的活态传承下去。近年来,马飞在一边表演的同时,一边琢磨着皮影戏的改进创新。现在的皮影戏,已不仅仅只局限在舞台上的表演,经过常年的探索打磨,现在的皮影,已能将一个个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静化为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为皮影的“家喻户晓”提供了另一个宣传展示通道。
大道通途,皮影之花再放异彩
如今的皮影戏已经被列入面临濒危的剧种之一,为了使这门艺术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合肥市文化馆自去年开始,便开设了皮影戏的免费培训,致力于让这门艺术不仅有舞台展示,更要后继有人。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随着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媒体的报道、市民的喜爱,马飞的皮影之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坚实。
据了解,合肥市文化馆从2009年暑假开始推出“合肥市非遗暑期免费培训班”,今年已经是第八年。每一年暑假,该馆都拿出专项经费,针对广大市民免费开办非遗培训,让广大市民尤其以孩子们为主,免费接受面塑、火笔画、土陶等方面的民间艺术培训,以丰富他们的暑期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据悉此次免费培训结束后该馆还将主办学习成果展,届时将邀请部分家长参与,为暑期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打分”,真正做到学有所得,提升艺术素养。
据合肥市文化馆馆长杨晨介绍,此次培训的老师都是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有着丰富的创作及教学经验,他们将在培训期间不断总结经验,做深做实“免费技艺培训”为广大市民敞开艺术培训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