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西:文旅融合,有面子更有里子

日期:2019-06-03  点击:8292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巢湖之滨,坐拥千年水乡三河古镇、巍巍紫蓬山;发扬愚公精神,在惜雨如油的江淮分水岭上筑起“官亭林海”……提起肥西,这或许是大部分人脑海中的印象。

  境内有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遗址4处,商、周时期人类遗址100多处;累计成功申遗26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4项,包括“三河羽扇”“刘铭传故事”……走近肥西,才发现多彩的历史文化透过纸背,已交融于旅游之中。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入,肥西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如今的肥西旅游可谓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要传承,也要传播

  突发脑梗住院半个多月,75岁的胡益定刚能下床便不“安分”,打开电脑,开始了他的“一指禅”。

  《闹花船》《河蚌舞》《二龙盘珠》……电脑文档里塞满了他的非遗宝贝。“起初用笔记,后来学会了拼音输入法,因为打字不熟练,用一只手指一个键一个键地敲……”几百字的内容,胡益定往往要敲一晚上。

  就靠“一指禅”,2014年,胡益定编著的《文化三河》面世。这花了他整整十年的时间。

  肥西县文化馆馆长董渊说,肥西县已累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6项,涉及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9大类。非遗传承过程中,像胡益定这样的传播者,发挥的作用不亚于非遗传承人。

  “传帮带是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中,很多年轻人坐不住。而胡老通过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将复杂而淳朴的民俗记录在册,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非遗。”

  民间活跃着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传播者,不仅于此,肥西县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成效。

  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家文介绍,在该县积极申报下,“刘铭传故事”等4项目已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闹花船”等8项已被列入合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力开展民间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同时,肥西结合非物质文化普查工作,全面采集民间文化资源,并整理成书面记录,建立原始档案。全县共编纂文字资料约10万字;对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文本和数据专人管理,建立电子档案;对32个项目进行数码拍照,拍摄照片百余幅,建立了图片档案;共收集民间作品、实物11件,建立实物档案。

  “把非遗带回家”

  “没有一个米饺能完整地走出三河……”在肥西县三河古镇玩了一整天,湖北游客向萍和朋友坐在桥边“暗中观察”,发现沿街尽是三河米饺招牌,人手一个三河米饺,她在朋友圈里发出由衷地感叹。

  戴世勤家的米饺,通常“熬”不过上午9点。他的店只做半天生意,清晨开门,门庭若市,1个半小时不到,米饺销售一空。

  对向萍来说,米饺是美食。对非遗传承人戴世勤而言,制作米饺是手艺,更是责任。

  “游客不仅能看到非遗,还能把非遗带回家,吃进肚。”在戴世勤看来,把非遗文化升级成文化商品,增加了非遗传播的粘性,还有可能打造出爆款。

  肥西县三河文化站站长方耿忠认为,传统非遗传承是个难题,与其被动保护,不如将适合面向市场的部分产业化。“庐州羽扇”“剪纸”“杆秤”“三河米饺”林林总总,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重重的泥土香。而肥西依托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瞄准市场,建立起民间工艺品和绿色食品等旅游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形成以“庐州羽扇”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系列和以“三河米饺”为代表的民间绿色食品系列。

  舞蹈、歌曲等不适合商品化的非遗又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宝玉表示,肥西县将民间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一些重要的民间艺术活动,以地方性法规作出规定,以政府主办的形式,每年举办一次,规范了肥西的民间艺术活动。

  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也在扎实开展。肥西县加强对县中小学生民间文化艺术的培养,设立培训基地,请民间老艺人进校培训,传授技艺,鼓励学生向民间艺人拜师学艺,为传统技艺的开拓创新和开发利用培养了后备资源。

  2013年开始,县文化馆着重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在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柿树岗乡广泛开展非遗项目“莲湘舞”的传承普及工作,如今,柿树岗乡中心校已将“莲湘舞”作为课间操。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

  5月19日,第九个中国旅游日,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后首个节日。当天,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在三河古镇景区举办了民俗文化展演活动,集中展示了肥西县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现场的非遗手工制作和文艺汇演引得游客频频驻足。

  三河民俗文化展演、柿树岗乡蒿子粑粑节、严店乡村旅游采摘节……文化搭台、旅游唱戏,“非遗+旅游”的新模式,如今在肥西已成常态。

  今年3月底,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成立,一次机构改革的完成,也预示着肥西县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迎来了全方位的融合。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之前,肥西各乡镇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立足本乡镇挖掘自己的特色文化,举办了一系列节庆活动,引来了人气,提高了名气。而文化和旅游融合后,主管部门则实现了在全县范围内对文旅资源的整合,并统一对外推介。

  目前,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正在加紧进行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今年4月中旬还召开了全县旅游发展短板意见征求会,为全县文旅把脉。

  李家文介绍,随着文化与旅游不断深入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非遗与旅游结合后,越来越多的游客能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甚至可以参与到非遗表演、制作艺术品中。

  下一步,肥西县文旅局还计划在该县5A级景区三河古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把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食等整体包装,集聚肥西的非遗项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强三河文化底蕴,提高知名度。

  “我们将重点打造‘非遗+旅游’的模式,一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使非遗成为‘景中景’;另一方面,非遗产品作为旅游产品让游客带回家,广泛提升肥西的知名度,打造有深度的风景。”李家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