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小品《家和月圆》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2017至2019年,免费开放160个公共文化场馆;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共享……透过这份成绩单可以看出,合肥全面小康的文化成色十足。
近年来,合肥为城乡居民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培育“文化基因”,让文化滋养城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锻造这座“养人”城市的人文气质。
文艺精品创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8年9月,舞剧《立夏》凭借其深刻的思想性、高雅的艺术性及较强的观赏性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
今年9月25日,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正式揭晓,曲艺小品《家和月圆》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曲艺专业奖项。此次获奖是合肥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成效,也是合肥市文艺精品创作的新突破。
近年来,合肥为市民打造了一部部充满正能量的文艺精品。电影《忠爱无言》、《魔镜奇缘2》、电视剧《紫蓬山》、《十二生肖之羊羊得意》、广播剧《红旗颂歌》、歌曲《中国在这》6部作品荣登安徽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榜单。
从“春之舞”到“夏之乐”,从“秋之艺”到“冬之歌”,从“玉兰杯”戏曲艺术节到“大湖飞歌”青年歌手大赛……合肥市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搅活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池春水”,推动了全市上下形成文化建设的共识和自觉。
让群众在家门口共享文化服务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面,近三年来,合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市级财政共投入10多亿元,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以瑶海区为例,通过实施“总分馆制”,建立以区文化馆为总馆、13个综合文化站为分馆、66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馆服务点的联动模式,形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文化服务范围。
记者了解到,2017至2019年,合肥市免费开放160个公共文化场馆。其中:美术馆3个,博物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1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0个,累计接待群众2100万人次。
此外,全市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4350场、农村电影放映32181场。完成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31万册,开展体育活动4025场,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如今,市民在工作之余,在家门口便可找回有趣又轻盈的灵魂。
在合肥,110个城市阅读空间践行着人文、艺术、创新、生活的理念,充满文艺范儿、时尚感。它们既融阅读、活动、休闲、双创空间、四点半学校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又采用“图书馆+书店”模式,让市民能购、能借,与时代脉动紧密结合的“城市阅读空间”为合肥市民带来了更为精致、多元,更具国际视野的阅读生活。
以红色文化建设引领新风尚
国庆假期,渡江战役纪念馆里的人气不断攀升。大批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在渡江战役纪念馆欢度祥和节日。一边不断地征集渡江文物和故事,一边开展丰富多彩、观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渡江战役纪念馆让更多的游客前来认识纪念馆,走进纪念馆,了解纪念馆。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71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争史诗,至今激荡人心。渡江战役纪念馆2009年建设,2012年开馆,至今已接待近900万游客,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当前,合肥市正在探索谋划刘铭传故居圩堡群、自驾游房车营地、合肥历史文化旅游实景剧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从而推进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联盟成员单位协同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