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56463

蜀山非遗――在传承弘扬中生生不息

日期:2015-12-25  点击:952  属于:基层动态



近日,蜀山区非遗传人马龙麟创作的麦秆画《和谐家庭》在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摘得金奖。

    据统计,蜀山区现有非遗项目32项,在全市各县区数量名列前茅。

非遗活动蓬勃开展

68岁的马龙麟情迷麦秆画十五六年,技艺高超。最近,她的作品在国家级博览会上斩获金奖,合肥仅此一人。

其实,蜀山区其他非遗传承人也并不逊色。去年合肥文博会,吴氏船模就受邀参加。同年,作品还入选了武汉非遗艺术博物馆常期展览,并将参加武汉市非遗博览会。而马氏蛋雕则受邀参加第二届安徽旅游精品展。展会上,传人马家轩利用专门的刻刀在鹅蛋壳上雕出精细的镂空图案,吸引了众多观众。

此外,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月”里,蜀山区积极推荐非遗传人参加非遗项目展示活动。李氏土陶、侯氏剪纸、抛头狮……多样的传承文化,为市民展示了非物质文化的美。

非遗保护制度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蜀山区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已经走上了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日前,在南岗镇抛头狮非遗传承基地,今年71岁的传承人陈德荣正在专心授徒。“我想把舞狮的方法和窍门传授给徒弟们,让他们传承下去。”据悉,他先后收了4名“90后”徒弟。他们学了4年,目前已经能独当一面。

非遗要想传承下去,继承人非常重要。今年7月,蜀山区成立4个非遗传承基地,除了抛头狮,还有吴氏船模、李氏土陶、马氏蛋雕。“这是我区首批挂牌的非遗传承基地,表明了蜀山区对传承非遗的重视态度。平时,每个传承基地都在开展培训活动,培养继承人。”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蜀山区落实相关非遗保护政策,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每年开展活动,邀请传承人参加表演、展示、讲座等。

目前,蜀山区非遗项目共有32项,涉及口头文学、传统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等。其中“抛头狮”已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并在电视连续剧《坝上街》中得以展示。“柴门大鼓”、“马氏蛋雕”和“吴氏船模”被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下一步,就是把制度化的东西落实,我们或将创立‘非遗’项目一条街,建设非遗展示展演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日前,在五里墩街道清溪路社区,20多位老年人齐聚一堂,向侯氏剪纸传承人侯宏妹学习剪纸。侯宏妹手把手地教老人们用一把小剪子在红纸上剪出小天地。据悉,这样的活动每月一期,主要向居民普及6项非遗文化,包括侯氏剪纸、吴氏船模、李氏土陶等。

近年来蜀山区一直致力于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与申报。通过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积极做好庐剧、抛头狮、柴门大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蜀山刺绣、剪纸、谚语等历史文化资源。

接下来,蜀山区还争取通过区级财政设立“非遗”项目挖掘保护专项基金,对非遗传承人实施以奖代补,促进非遗项目做好传承。同时,将扩大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利用中小学课堂、社区活动中心等,让传统剪纸、画塑、泥塑、皮影戏等进课堂、进社区,走进市民的生活,让体现蜀山人民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与弘扬。

                              (阮会芳  余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