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56463

文化惠民消费季落幕:"文化选择"更多样

日期:2015-12-02  点击:3158  属于:免费开放



      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培育和扩大了文化消费,推动了文化供需对接和文化民生改善。我省是文化部、财政部确定的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4个试点省份之一,在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引导文化消费行为、拓展文化消费空间等方面,作了哪些探索和创新,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完善解决?本报就此推出系列报道。

      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解群众文化需求之“渴”,补齐供给端短板是前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公共文化设施“有硬件缺软件”、文化原创力不足、文化产品数量多精品少等供给层面问题,是影响居民消费意愿、制约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在连续两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中,我省坚持“公益性文化惠民服务”与“市场化文化产品培育”双轮驱动,下力气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努力实现品质升级,为百姓提供更多“文化选择”。

服务升级 让公共文化大餐更合胃口

      “在家门口看大戏,带劲! ”11月14日下午,“送戏进万村”来安县巡回演出走进新安镇双塘村,近距离欣赏黄梅戏《天仙配》的村民赵金萍高兴地说。与以往送文化下乡不同,现在,我省实行公开招标购买文化演出服务的方式,请农民朋友看戏,确保15539个行政村一年至少看到一台质量较高的文艺演出。

      “公开招标、群众反馈的模式特别好,俗话说凭本事吃饭,戏好不好,关键还看乡亲们的评价。 ”安庆凤英剧社团长周道银谈道。记者了解到,我省在实施“送戏进万村”惠民工程中,除了在竞标院团软硬件资质、演出时间等方面有明确要求外,还制定了进村服务反馈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县区还探索出不少好做法,比如:南陵县构建了主管部门、村级组织、新闻媒体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送戏质量监督体系,采取“调演竞赛”方式摸清竞标院团演出水平;来安县要求演出院团拟定多套节目单,请村民们“看单点戏”;怀远县邀请有文艺特长的群众参与节目编排表演,培养基层文艺骨干……

      “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本着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有获得感的原则,我们一方面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上下功夫,解决好‘向谁买’‘怎么买’‘买得值’等问题,让村民们不出村就能看上大戏好戏;一方面在城乡结对、资源共享、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创新组建全省文化馆活动联盟、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博物馆陈列展览联盟和书画院创作展览联盟,推行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建设,让各类文化资源在城乡间更好地流动起来。 ”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何颂冰介绍说。

      基层重在补短板,城市则重在优服务。作为文化部、财政部实行的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中部地区试点城市,合肥市于8月至10月期间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互联互促的实践与探索。

创意升级 提升产品吸引力与附加值

      主会场人流量62.9万人次、较上届增长6.79%,交易额1.56亿元、较上届增长16.67%。这是第九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交出的成绩单。作为第二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重要板块,合肥文博会如何做到“人财两旺”?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之硕看来,本届文博会创意十足,可供市民体验和消费的文化产品更丰富、更时尚、更有趣,“文化+创客”“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板块让他印象深刻。

      “合肥文博会持续攀升的交易额,充分反映了居民文化消费的意愿和潜力。把潜在的意愿转化为实打实的消费,关键看文化产品是否有美感、有新意、有特色,能否让人怦然心动,心甘情愿地掏钱包。 ”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说。

      约半尺高的“七仙女”,服装、发型、造型、神态各不相同,吸引众多中外嘉宾驻足观赏,成了第十届北京文博会安徽展区的“明星”。 “是文化创意设计,让黄梅戏经典剧目中的‘七仙女’活了,成为人见人爱的文化产品。 ”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蔡小莉介绍说,非遗手工艺品历来是文博会的一大看点。在安徽展区,文化与时尚设计元素的融合,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兼具,赋予歙砚、徽墨、宣纸、剪纸等非遗技艺以新的生命力。

      冬季是旅游市场的传统淡季,但通过“民俗+旅游”“行摄+旅游”“养生+休闲”“研学+旅游”等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冬游已成为我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给文化产品插上语音的翅膀,会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正推进与出版、发行、广电等省属文化企业集团的合作,联手打造智能“语音云”客厅、幼儿互动教育等新型文化业态。

“文化产品的外延很大,甚至现有的分类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和‘互联网+’一样神奇。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文化可以加上各种创新发展要素,创造出全新的、引领大众消费的新产品。这是‘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力点所在。 ”省社科院当代安徽研究所所长邢军分析说。

内容升级 打造叫好叫座的文艺精品

“安徽戏迷有福啊。 ”看到第二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好戏大家看”活动节目表,文化部一位同志感叹道。 “大戏小戏看过瘾”板块中,在省市各大剧院上演的精品大戏有21台,参加第七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的黄梅戏有24台,其中,大部分剧目为新创作品。

“一个省一次带7台大戏赴京展演,不简单。 ”“徽派大戏,好听!好看! ”……在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之际,演艺皖军携7台新创精品大戏晋京展演,赢得首都各界一片喝彩。

在省内外叫好又叫座的徽派大戏,可贵就可贵在“新创”与“精品”上。和全国很多省市一样,我省演艺院团也存在“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彰显时代精神、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少”等问题。顺应人民期待与时代要求,注重价值引领与艺术表达,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与安徽故事,注重讴歌真善美与弘扬正能量,近两年来,我省创新体制机制、夯实文艺队伍,强力推动文艺精品打造工程:针对原创能力不足和优秀剧本匮乏这一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启动实施文学原创工程,建立重大文学创作题材库,每年筛选一批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影视和戏剧文学剧本进行重点扶持;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诚邀省内外大家名家加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创作,使徽派大戏内涵更丰富、表现形式更多样;确立动态管理、滚动开发、梯次推进、持续打造的机制,每年重点扶持10台演艺精品和10部影视精品……

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文艺家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身入”的同时“心入”“情入”,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1500多名作家艺术家踊跃响应,在深入采风中访民生、观发展、看变化。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我省千名文艺家再次出发,到基层、到群众中汲取艺术营养。

“让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长效化,让饱含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引领文艺市场、满足观众需求,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必须做好的工作。 ”省文联主席吴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