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56463

怎样保护好国家级非遗《巢湖民歌》

日期:2015-09-06  点击:2556  属于:艺术欣赏

 

 

《巢湖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关系重大。这不仅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一项硬任务,也是关系到这个具有重要音乐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存亡的大事!所以加强对巢湖民歌的挖掘、保护、传承、传播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什么是非遗?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而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业品和文化场所。

巢湖民歌泛指环巢湖一带流行的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民间歌曲、歌谣。范围在巢湖市、合肥市区、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无为县、和县、含山县一带。巢湖民歌的主体在今巢湖市,而巢湖市又以苏湾司集一带最为集中、最为盛行、最为丰富。巢湖民歌古称南音,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民歌,距今至少4000年以上。巢湖民歌的种类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也有器乐,品种齐全,内容丰富。解放后,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1955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巢湖民歌作为非遗于2006520日经文化部专家评委组审核,一次性通过,列入国家第一批非遗名录。非遗分级别,从县(市、区)级到地()级,到省级,到国家级。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但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巢湖民歌正走向消亡,濒临灭绝。

如何保护巢湖民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有歌词;有曲谱;有方言土语;有乐器伴奏要求。作为国家级非遗,巢湖民歌又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有自己的音乐和歌曲的风格;有地域的特性;有生产、生活的特性;有音乐的特性,如创作形式就是“望风采柳”。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唱到哪,干什么活唱什么歌。

音乐类非遗保护的要点大致如下:工作中要重视每一首歌曲,记录下完整的曲调和歌词,甚至对同一首歌曲,要搜集、把握它的不同曲调和吟唱方式;工作人员要懂音乐,会识记曲谱,以便深挖、谨记;对歌谣、歌曲要把握其风格,然后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因巢湖民歌的歌词创作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望风采柳式的,在不同的环境情景下,使得歌词随意变化,曲调也是随意变化的,所以搜集的人不仅要有耐心,而且要敏锐,要会捕捉,会发问。有时同样发音的词语,很可能是不同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不认真倾听、分析和考究,是很可能漏掉宝贵的文化内涵的。

保护巢湖民歌,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溯源追流 挖掘录像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众所周知,但历史悠久到何时,各派学者则长期莫衷一是。有人提出宋元说,有人提出汉唐说。这分别是根据宋词歌盛、元曲繁荣和楚歌唐韵而来,可以说是不确定的。经过我们对司集涂山的寻访和对涂山歌谣的挖掘,结合历史文献的材料,我们找到了巢湖民歌的最早歌谣《候人兮矣》以及《涂山之歌》、《涂山歌谣》,从而追查到巢湖民歌的前身南音,得出巢湖民歌是中国现今最早的民歌这一结论。在这一激动人心的背景下,我们挖掘巢湖民歌更加用心,更加有力量,挖掘工作进展也更顺利,群众的配合也好多了。由于民歌有其特殊性,我建议在记录中最好采用录像的方式进行,便于记录、整理。这样,民歌传承人的讲述、歌唱、表演,将更完整而清晰地被记录下来,并且能反复被播放。

二、珍惜资源 爱护传承

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承、传唱巢湖民歌,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巢湖民歌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对研究安徽民歌和中国民间音乐,也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巢湖民歌产生于生产劳动中,也就自然随着生产、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几千年内蕴藏了、积淀了大量的民歌元素和题材。今天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消失,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巢湖民歌失去了吟唱的环境条件,而且,许多老一辈传承人,处在年高体弱的时节,极易出现突然死亡,带走满腹经纶。所以我们要在爱护传承人的过程中进行保护。要更加珍惜,认定时不我待,珍惜每一位传承人,珍惜他们的每一句话语、每一句吟唱!

传承人是指所有对项目的进行传承、传播的人。就巢湖民歌而言,所有会传唱的人都是传承人,哪怕他只会唱一个曲子或一首歌。至于我们申报的传承人,则是指被批准的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依据批准级别的人民政府而界定为不同级别的传承人。从保护的角度而言,从爱护传承人的积极性而言,每一个唱巢湖民歌的人,我们都可以称呼他是传承人,而不能单从报批的角度轻易地说某人不是传承人。从而爱护所有传承、传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传承热情。

三、探索实践 改革创新

在巢湖民歌的保护中,我们一开始提倡在文艺演出中唱巢湖民歌,后来确定每两三年办一届巢湖民歌歌会,集中演唱巢湖民歌,但结果是只有少数演员会唱少数几首民歌。对于民间有上千支以上的巢湖民歌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上级也察觉到这一问题,推行创立民歌传承基地。于是,我们先后在局醒А⒊埠腥小⑺胀逭蛑行难=⒘3个巢湖民歌传承基地。很快地,我们发现司集这个巢湖民歌的兴盛地、集中区的传承仍然无从下手。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中国农业改革是小岗村农民自发兴起,便利用20135月司集农民申办书画协会的契机,向其秘书长王文胜建议新兴办司集民歌协会。司集人对文化和民歌的热情是非凡的。很快地,20137月,司集仰中霞、王文胜等7位农民自筹资金,组建了司集民歌协会。随之,他们就拉起了20多人的民歌队伍,让民歌传唱声在司集重新响起。2014年,我们在合肥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动申报传承基地工作的时节,向上级作了认真推荐,很快得到了认可和批准。司集民歌协会认真开展民歌传承工作,率先把民歌与广场舞结合起来,并在市广场舞比赛中获奖。这一做法引起了市巢湖民歌研究会、市文化馆、市文广新局的注意和高度重视,并将这一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推广。到20155月,在全市范围举行了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

根据宁业高教授的指示,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涂山、对巢湖民歌溯源的工作也在司集民歌协会的支持下获得突破。20149月,我在司集发现涂山,随后,宁业高、钱光荣、张靖华、翁飞等大批专家、学者走进司集涂山,进行文化考察和考古研究。最终于20155月,宁业高教授在司集涂山文化研究中心筹备会上宣布,涂山在巢湖,在司集!这就把巢湖民歌推向一个巅峰,破解了司集这个地方为什么有72口井、72条巷,司集的民歌为什么能唱进怀仁堂,司集的文化底蕴为什么这么深厚等一系列难题。这也是我们非遗保护工作创新的结果吧。

四、上下呼吁 大力宣传

巢湖民歌的传承保护从目前情况看,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在目前体制情况下,工作要做得好,必须加大呼吁和攻关力度,必须引起各级领导重视。我们在司集的工作逐渐得到苏湾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苏湾镇书记汪传龙已经答应将原司集乡计生所的房子给司集民歌协会作为活动基地,以解决传承基地无正式场地的困境。下一步,我们将吁请合肥市、巢湖市主要领导人,要求由政府机关牵头建立巢湖涂山文化研究中心,将巢湖民歌的研究和传承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面。对巢湖民歌的传承保护,更深层次的认识还应放在民间,不管是挖掘还是传承保护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主动、快乐地去做。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宣传、发动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领导干部,更主要的是人民群众。民歌、民歌,是民间的传承、歌吟,不是官歌啊,所以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宣讲:巢湖民歌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遗留的文化瑰宝,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也要倍加珍惜和警惕,要防止在我们这几代人手上失传!我们每个人都要肩负民歌传承的责任,自觉地履行自家传承的义务,从自己做起,从自家的孩子教起。什么时候最基本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民歌保护工作就做好了,就能真正保护好、传承好。

五、着眼未来 扎实工作

我们的民歌传承保护工作不能光看到眼前有专场演出、有民歌活动,而要看参加演出的有没有年轻人,进行活动的有没有孩子。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要警惕、就要反省!为什么?很简单,中老年人之后,后继无人了,什么都断代绝种了,还讲什么传承?保护又在哪里?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把工作做得扎实,做到位。这个做得扎实就是要从小孩子着手,培养少年儿童爱民歌唱民歌,让他们有对民歌有兴趣,有感情,他们才能接受,才能热爱,学习和传唱也就不成问题。所以,我在司集总是告诫我们司集民歌协会的领导人、老师,就从自己的儿女、孙子入手,先教他们唱民歌、诵民谣。这是家庭传承,也是民族传承,当然也代表着国家传承。我们的民歌协会的同志,能做到,我就知道这种子传下去了,这个点是做成了。如果在全市各乡镇、各街道都能播上一个点,都能有那么几个孩子在接受传承,在传唱,那么几十年、一百年后,人们还愁听不到有人唱巢湖民歌吗?所以,这个扎实就是扎根,这个根是深入到民众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保护音乐类非遗,保护《巢湖民歌》,必须要懂音乐,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上级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要用活上级划拨的有限资金,鼓励主要传承人做好挖掘、整理、传承、传播工作。要探索创新,不能仅仅根据上级的要求来做,而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放眼未来,扎实工作。 (刘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