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非遗文化之灯

日期:2014-12-12  点击:1439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广博,脸谱、皮影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日前,在合肥一中的校园里就上演了一场绚丽多彩的非遗文化演出。这场由合肥市文化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肥一中联合主办的文化演出在平淡的校园生活中开启了一场荡涤心灵的旅途。

      夜幕初降,合肥一中合一广场上搭建的舞台前已围满了前来观看的领导、老师、同学,每个人都为能够体验一次真正的民间艺术而欢欣。这些我们常常在电视、网络中看到过民间把戏真正地走入了中学校园。

      川剧变脸――汗水的传承

      川剧变脸本是来自四川本土戏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文化的传播、融合,全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川剧变脸艺人,他们神乎其技的表现总能将气氛推向高潮。在锣鼓锵锵声中,非遗传人年福升粉墨登场。他顶一金珠高冠,着七尺墨黑金边大斗篷,踏着鼓点出现在台前,在冷冽寒风中掀起一阵热潮。而在幕后,笔者却亲眼见证了艺人的不易,刚到演出地便一头扎进了临时搭建的换装棚,数十分钟的准备才装扮妥帖,一场表演下来,身着单衣的他却在低至个位数的温度中大汗淋漓。然而台前时间不过短短几分钟,更哪堪背后几十年的苦练!变脸传承人年福升告诉笔者,变脸是他自小学习的功夫,是家族流传,时代继承的技艺。可以想见,倘若没有一个又一个家庭的传承,没有一个又一个艺人的苦练,又怎么会有今天令我们称赞叫好的演出呢?非遗传承人将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责任通过每一个个体一代代地传承,那些历经汗水洗涤的艺术将生命的活力散播在民间,感动着每一个平凡人。

      皮影戏――历史的沉淀

     中国皮影艺术历史悠久,以陕西最为出名。其实在我省的皖北地区也有名扬黄淮两岸的灵璧马派皮影,传承了百年的历史。今天来到合肥一中为大家表演的是马派皮影传承人马飞师傅。马师傅所选的是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选段――《毒敌山芭蕉洞》。顽劣的石猴在马师傅的操作下活灵活现、活泼生动,师傅浓厚的 皖北口音给整场演出带来了深厚的家乡气息。值得一提的是,皮影戏的演出中不仅包含传统的技巧,而且结合了现代科技的手段,比如蝎子精出场时涌起的烟雾就是利用干冰机制造出的特效。可以说,民间艺术的传承中,不断吐故纳新,既包含传统精髓,又吸收了现代元素,也唯有如此,民间艺术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马飞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演绎出了独特之处,他娴熟的技艺更令人赞叹。身在幕后,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人对技艺的展示,更是一个怀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而表演的继承者,那些马皮、驴皮制成的皮影不再是没有生命的道具,而是充满特色的鲜活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民间传统文化总是被冠以“老套”、“落后”的形容词,年轻人在追逐新潮的时候似乎已经将“老艺术”遗忘。然而,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我们让学子在闲暇时间与民间文化对话,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点亮非遗文化之灯,让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民族精神篆刻在每个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