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56463

浅论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日期:2013-10-25  点击:3948  属于:艺术培训

 

浅论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刘晓霞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赋予当代社会的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人们对精神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理念、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在群众文化理念创新中,围绕多元化与社会化、科学化与制度化、专业化与规范化、系统化与品牌化等主导理念,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努力实现群众文化的科学发展。

如何探索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新发展?我们认为:在基础领域方面,应区分公共文化、大众文化、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等文化形态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群众文化的特征和规律,加快建立群众文化学科体系。在应用理论方面,应在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实践中研究新课题,以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2010年初,在文化部《关于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有关课题工作的通知》中,文化部确定了10个一级课题、32个二级课题。10个一级课题分别是: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研究、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与公益性服务研究、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社会文化活动机制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机制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体系研究。这些研究课题从宏观和围观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公益性文明建设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建立规范有效的群众文化运作机制,逐渐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投入的体制,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在政策保证、资金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文化内部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是公益性文化的必然走向。群众文化的社会化运作主要包括政府的公共文化社会化规划与决策群众文化事业自身社会化运作模式、社会参与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目的是形成大型公益性文化项目“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团组织、民众参与”的主办方针。其中,公益文化活动社会推介是社会化运作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在公益性原则的定位下,主体多元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力之源。多元主体,一是指每个社会组织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体,自办文化;二是指多元主体联合主办。主要表现在投资主体、主办单位和表演主体上积极向社会扩展,除了政府投入、文化部门的组织策划、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制中的重要方面,社会力量、辖区单位和民间文艺社团、专业文艺院团等从资金、表演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对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承办社会公益文化活动的良好局面起着重要作用。

各级文化馆、文化站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其职责就是代表政府向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益性文化服务,主要在阵地文化活动和文艺辅导机制与方式上开创免费服务新任务。

举例来说,群众文化艺术节是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这一作为群众文化崭新的活动形式,早已突破了过去单一的传统结构模式,走出了一条从随意到规范、从分散到集中、从单质到系列的新的发展之路。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不仅标明了群众文化自身的历史性的超越,而且它的鲜明导向性和巨大复合效应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文化艺术节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的内涵、特征及其内在规律正被人们逐步认识并加以运用和完善。

当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已经实现了从传统文化事业体制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换,推动了行政范式到契约范式的整体性转换,这样就更有利于打破公共供给部门垄断,提高公共供给效率,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就是要形成群众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管理创新促进群众文化的制度建设。

在人才使用上,社会上长期存在“以学历文凭论英雄”的现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破除了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制度性障碍。从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已成为未来我国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人才发展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围绕“以用为本”方针改革完善人才管理体制,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各项机制。在人才评价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分类指导,在对学历、英语、计算机水平等地要求上,破除那些形而上学、形式主义的规定,避免“一刀切”的盲目性。同时,需要改革职称制度,建立与学术型对等的应用型职称等级。在群众文化领域,对人才的评价应注重“在行业内取得的公认的业绩”。保留学术型职称,加强应用型职称,应用型职称可与社会文化指导员职业资格进行对接,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和社会文化指导员制度。

目标管理的前提是科学设置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内部的工作部门,细化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在部门设置上,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目前尚没有同一的部门设置规范,各地根据工作需求要设置部门。群艺馆可以围绕群众文化业务体系三大要件,即组织、辅导、研究来确定部门。岗位设置严格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和比例规定,即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办法,按管理办法、明确指标体系,包括工作目标、活动任务、岗位责任、保障措施、考评标准、完成时限等,以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形式促进各部门的强化意识,提高认识,工作按时达标。此外,针对特定任务,在特定时间段内,对特定人员,可以尝试进行项目制和弹性工作制。

加强指标体系建设,建立评估考评机制,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评估考评机制,包括对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评估考评和对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建立评估考评体系,明确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单位评估考评细则,结合文化部对文化馆的评估定级标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投入、发展规模、服务方式及条件、体制机制、绩效评估等考评指标进行量化。

在考评过程中,成立专家组或理事会,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结果要向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公开公示。对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制度。根据德、能、勤、绩、廉等要求进行考核和公示。

建立群众文化事业的科学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坚持把投入的重心放在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财政投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目的是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基本满足城乡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应该合理划分各级财政投入责任,完善财政分级投入新机制。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的保障水平。其次,做好调整和优化公益文化投入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且通过转移支付,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引导。完善财税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多渠道投入体制和筹资机制。

群众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运营状况关系到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群众文化体系的硬件设施基本得到保障,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提高设施使用效益。应积极探讨设施运营机制和模式,提高设施的利用率,让文化设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在文化设施的利用上,应突出群众文化设施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首先,要以发展免费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公益性文艺培训、展览、演出活动、文艺团队活动等为主;其次,根据社会需求,向社会提供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主办和承办的演出、展览、培训及各类文化活动;第三,要树立“社会大文化”的观念,配合宣传、广电、教育、科普、体育等部门展开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并做好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总之,发展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全民族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尤其是群众文化的建设属人文范畴,需要社会各界多元的支持,包括智力支持和财力支持,要让全社会共同来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早日实现现代化文化强国之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