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56463

久唱不衰的国家级非遗——巢湖民歌的春之旋律

日期:2023-03-01  点击:4429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巢湖民歌,旋律优美、辽阔、华丽、悦耳动听,有其独特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是中华传统音乐的优秀范例。

巢湖民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尧舜禹时期,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民歌之一。它伴随人类生产、生活而生发,是从劳动中升华的音乐。从内容看有反映生产、生活的民歌;有反映爱情、风俗的民歌。从体裁看,有号子,如《打石硪号子》;有山歌,如《送晚茶》《手拿黄秧喜洋洋》(秧歌);有小调,如《姑嫂对花》;有舞歌,如《十剪花》;有儿歌,如《摇娃娃》等。

解放前,巢湖境内民歌活动普遍。上世纪50年代,“民歌唱到怀仁堂”。1958年,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巢湖市召开了“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1964年,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也慕名而来,谱写了巢湖新民歌《巢湖好》,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

改革开放后,民歌事业进一步发展,演唱活动进一步普及,民歌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老歌手交相辉映,特别是“南巢歌会”的举办掀起了城乡民歌演唱的高潮,赴省演出,轰动合肥,享有“南歌北舞”的美誉。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巢湖民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全面的创新。2006年5月,《巢湖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多次上京献唱,国内外前来采风的专家学者也络绎不绝。巢湖民歌还曾尝试融入交响乐的现代气息,迸发出了年轻的活力,唱出了春的旋律与篇章。

身传口教绵延不息

古往今来,巢湖民歌以身传口教而绵延不息。它大致可分为“山歌”、“秧歌”、“号子”、“小调”、说唱、器乐曲等,其中又以 “秧歌”最具代表性。

“秧歌”的曲调高亢、宽阔,节奏自由、舒展,巢南、巢北大同小异,然《黄山秧歌》、《司集秧歌》、《槐林秧歌》、《沐集秧歌》、《银屏秧歌》、《烔炀秧歌》皆各具特色。特别是司集一带,明清战乱年间,一些移民从桐城、怀宁、潜山等地而来,带来了皖西南一批民歌,其后又与当地民歌融汇,形成了《数板山歌》、《吓老鹰》、《刘姐姐》等新的唱腔,丰富了巢湖民歌的内涵。

巢湖境内流传的“号子”也多,人们在劳动中,化辛勤的汗水为高亢的音符,凝聚成诸如《车水号子》、《舂米号子》、《放牛号子》、《犁田号子》、《打夯号子》以及渔民喜爱吆喝的《升帆号子》、《船夫号子》等,在不同的场合下,又以传唱方式与当地民歌融合,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在巢南,还广为流行着“灯歌”,每逢过年时,村村都爱唱“灯歌”。 在玩灯时,群众边舞边唱,曲调高亢明亮,抒情色彩浓郁,主要有《弹梨簧》、《花鼓调》、《灯歌》等,加上有民乐伴奏,唱词普遍都能见风挂牌,十分贴近生活,接地气,得民心,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小调”的曲目较多,流传也十分广泛。在劳动之余,几个人不期而遇,常以唱小调娱乐生活,代表曲目主要有《十条手巾》、《幸福歌》、《姑嫂对花》等。

由于巢湖的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外地一些小曲、小调、器乐曲等皆源源不断流入,如巢南、巢北所传唱的“套曲”、“清淮调”,以及“十月相思”、“打牙牌”等,都从江浙等地悄然融入,并成为巢湖民歌的一大元素。

“门歌”的旋律简单,仅分上下两句,常用一个邀腔演唱,音调相近于庐剧。演唱时,多数是手持小锣敲打,并以小鼓伴奏,演唱的内容叙事性强,表现力也十分丰富。

“划龙船调”为划龙船时专用曲调,其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每逢“端午”、“夏至”,圩区群众喜爱举办龙舟大赛,他们边唱边划而自娱自乐,气势浩大,为节庆增添了不少欢乐。

多次赴京大展风采

在抗日战争期间,巢南银屏山区是革命老区,新四军第七师在此建立了根据地,与群众朝夕相处,休戚与共,创作了大量军民情深、奋勇杀敌的革命民歌,如《新四军好比一条鱼》、《一把白菜心》、《参军十劝》、《军民本是一家人》等。皖江根据地区党委机关报《大江报》还多次刊登过巢湖民歌。

巢县解放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民歌、民间音乐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挖掘、整理出一些民歌,促进了巢湖民歌的新生和发展。1955年,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将《姑嫂对花》唱到了北京怀仁堂,这对巢湖民歌的振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58年9月,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巢县司集乡召开了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继而全县掀起了大唱民歌的热潮,还引起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前来,到村头、田间考察、调研、采风,进而又推动巢湖民歌的发展。

1959年,民歌手孙业珍等随省歌舞团二次上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文艺晚会,她引吭高歌,把巢北黄山秧歌《太阳出来一点红》 唱进了国家音乐殿堂,再次为巢湖民歌臝得殊荣。

1964年,音乐家李焕之随首都第二批文化工作队来巢县采风, 再次掀起了巢湖民歌创作热潮,使巢湖《渔歌》、烔炀《秧歌》一度走俏,富有浓郁巢湖地方特色的《巢湖好》(陆进词)以及文化工作队在亚父乡体验生活时创作的《电到水乡人欢畅》,成了巢湖民歌的精品。

改革开放后,巢湖民歌这朵鲜花更加多姿多彩,人们从村头唱到田头,从庭院唱到广场,民歌演唱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歌事业的发展,多次下拨专项基金,加强对巢湖民歌的采风、挖掘、整理,举办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演唱会。音乐工作者更是不负众望,尤其是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民歌专家魏树由、高歌等以及省音乐工作者,他们扎根基层,搜集整理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并由文化馆牵头,分别于1974、1979两年,编印了《巢县民歌集》和《巢县民歌续集》。

在采风的同时,当地文化部门与文化馆站不断培训骨干力量,继胡吉英、刘宏英、杨家盛等第一代歌手脱颖而出后,又培育了李家莲、鲁昌光、崔道英等知名歌手。1975年,鲁昌光、崔道英又将秧歌《绿浪滚滚迎面来》唱到北京城,这是巢湖民歌第三次上北京献演。其后,秦德松、姚永明、丁冰心等,又成为新一代知名歌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巢湖民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皖北的花鼓灯同为民间艺术的奇葩遥相呼应,形成安徽省“南歌北舞”的群众文化新格局。

由于巢湖民歌工作不断发展,国内外前来采风的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如:贺绿汀、周巍峙、向隅、王昆等,均先后深入巢湖部分乡镇,开展过调研活动。

2004年9月,巢湖民歌《一支秧歌一趟秧》、《巢湖好》双双入编安徽省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2006年,巢湖民歌经国务院批准,首批跻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韩国江陵大学教授姜腾鹤率韩国田歌考察团慕名来巢湖,并到司集实地考察、采风,对巢湖民歌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巢湖市以“巢湖民歌”这种特色民间艺术形式为品牌,自2008年以来多次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为进一步繁荣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文化部于2015年在苏州举办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歌、山歌展演活动,巢湖民歌代表安徽省参加。展演中,《一支秧歌一趟秧》以形象生动的比兴,精确奇妙的用词,淳朴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宛如一盏清香扑鼻的春茶,为展演活动增光添彩,也醉倒苏州全城,赢得场内外的一致好评。

2013年巢湖市成立了巢湖民歌研究会,承担巢湖民歌搜集整理、传承推广、创新研究的重任。他们跑遍巢湖大小乡镇,将现存的巢湖民歌记录在册,出版了《巢湖民歌风韵情》、《让乡音告诉你——巢湖民歌散论》等多本珍贵资料;成立了李家莲领衔的“大嫂子民歌队”和本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组成的“北乡之夜民歌队”;巢湖民歌传承基地也扩展到5个,着手推动民歌传承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爱家乡、爱民歌的情感;除以前著名的“南巢歌会”外,巢湖市每2年组织一次巢湖民歌歌会,每年举办一次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让人们熟知巢湖民歌,学唱巢湖民歌,推广巢湖民歌。

2017年7月,李家莲和雷玉君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再次赴京参加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演出,演唱巢湖民歌《绿浪滚滚迎面来》。

民歌之乡非遗传人

民歌之乡孕育非遗传承人。说起巢湖民歌的传承人,那非李家莲莫属。她生于民歌之乡,师从人民大众,用人生去诠释对民歌的热爱与情怀;她接受过高等学府声乐科班教育,愈加坚定将最原生态的民歌唱法和韵味呵护保存;她年近古稀仍四处奔走呼吁,为民歌的传承和弘扬永不停歇。去年,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2022年度安徽文旅系列品牌推选名单中,国家级非遗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荣获2022年度安徽省十佳非遗传承人。

李家莲,原巢湖学院附属中学音乐教师,1958年从艺至今一直致力于巢湖民歌演唱和传承。2011年,李家莲被认定为巢湖民歌省级传承人,2018年被认定为巢湖民歌国家级传承人。

1954年农历腊月,李家莲出生于巢湖原司集乡邹兴村。司集历来就是“民歌之乡”,是巢县歌咏活动最活跃的地方。那时候,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巢湖民歌,挑担子有扁担歌,犁田有犁田歌,插秧有插秧歌。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歌声熏陶下,李家莲5岁便成为家乡少儿演出队的台柱子,经常被大人抱到大桌子上唱秧歌。1973年,高中毕业的李家莲被选拔进了刚刚成立的巢县民歌队,拜巢县文化馆的民歌专家魏树由为师,认真学习秧歌演唱,很快就崭露头角。是年9月,她与陈翠荣等人赴省汇报演出,一下子轰动了省城,省电台、电视台都作了录音录像转播。李家莲演唱的民歌《春风又到巢湖边》成了整台演唱会的“压轴戏”。

之后,李家莲不断完善技艺,多次在全国、全省民歌大赛中获奖。2016年,她带领大嫂子民歌队参加全国民间歌舞大赛,获全国银奖,本人获最佳传承人奖;2016年11月,李家莲主唱巢湖民歌《一支秧歌一趟秧》,参加安徽省第四届老年文艺调演,获得金奖;2017年7月,李家莲和雷玉君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演出,演唱巢湖民歌《绿浪滚滚迎面来》,后在央视播放。

为了将巢湖民歌传承下去,李家莲积极履行传承人的职责,长期深入农村走访老民歌手,并深入巢湖民歌传承基地,将巢湖民歌带入大专院校、中小学音乐课堂,2018年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研究员,2019年被巢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20年经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李家莲民间文艺工作室”,2021年被安徽艺术学院、黄麓师范学校聘为客座教授,通过巢湖民歌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批青少年民歌手。多年来,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祖国宝岛台湾及韩国学习民间音乐的学生累计300多人来巢湖采风,向她学习巢湖民歌的演唱技巧。

李家莲认为,巢湖民歌这一巢湖流域生长出来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会顺应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她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承、去弘扬……

大胆创新广为传唱

巢湖民歌的经典曲目有《姑嫂对花》《巢湖好》《太阳出来一点红》《一支秧歌一趟秧》《绿浪滚滚迎面来》《好雨好时节》等。近年来,巢湖民歌除了不断地传承,还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甚至走出了国门。比如,巢湖民歌与戏曲的结合,与广场舞的碰撞,与交响乐的邂逅,每次都能让观众耳目一新。2017澳中文化交流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皖籍女高音歌唱家斯兰受邀在悉尼歌剧院演唱《数板山歌》,首次将巢湖民歌唱响在国际巅峰舞台。

如今,巢湖民歌已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中。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巢湖民歌,巢湖市还将其与广大群众喜爱的广场舞结合起来,请专家将巢湖民歌改编成广场舞配乐,并于2015年举办首届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一时间,从城市到乡村,从清晨到傍晚,大街小巷都回荡着巢湖民歌优美动听的旋律,广大群众踩着节拍将巢湖民歌“跳”进生活中。近年来,巢湖民歌广场舞大赛已举办了多次,突破了巢湖民歌单一咏唱的传统形式,通过广场舞这种普及率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了巢湖民歌走进社区、走进村落,在群众中扎根生花、开花结果,日渐成为推广和普及巢湖民歌的一种全新措施。

2019年7月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典巢湖民歌交响音乐会”巢湖专场,经典巢湖民歌邂逅交响乐,让巢湖民歌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既能让人体味到自然质朴的乡土风味,又有高亢激昂的现代气息。

巢湖民歌为何久唱不衰?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人民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民歌来自于生产劳动、百姓生活,人们爱民歌、唱民歌。所以说:天地不老,人民不老,民歌不老。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秦鸣 通讯员 宋邦文 马丰成 王晓飞 潘鹏生 张璇